黄河古栈道遗迹 资料图
【资料图】
三门峡古称陕州,自古以来便是交通枢纽之地,号称“两京锁钥”。历史时期,河东池盐在黄河南岸的运输主要是利用陕州境内发达的交通系统来完成,包括陆运的“崤函古道”与水运的“三门峡黄河漕运”系统。时至今日,三门峡境内依然保存着众多与河东盐运有关的历史遗迹,主要包括“三渡”——茅津渡、太阳渡、浢津渡,“三仓”——太原仓、集津仓、盐仓。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见证着历史时期三门峡交通系统的发达。
茅津渡,也叫会兴渡、沙涧渡,南岸位于今湖滨区会兴街道,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黄河三大古渡”。在明洪武之前,它叫沙涧渡,因黄河北岸有沙涧水而得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渡口旁的小村落改称“会兴街”,会兴渡的名称才正式形成。茅津渡以转输河东池盐而闻名遐迩。运城市出土的“牛家院摩崖刻石题记”显示,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开修,由河东盐池往茅津渡通向“陕州三门”盐道,说明当时河东池盐很可能是在茅津渡或太阳渡就运上船,渡过三门天险,运往下游。
清康熙年间,河南行销的河东池盐运输多由会兴镇进行转运,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河东池盐改为“商运民销”后,河南行销的所有河东池盐均在会兴镇转售贩运,从而使会兴镇商业进一步繁荣。据资料显示,当时会兴镇一年的盐业交易量在40万两白银左右,年商品交易量大约为七八十万两白银,成为河南盐业贸易中心和河南名镇。由于盐运的影响,茅津渡码头商旅云集、景致迷人。特别是在晚上,各种灯光在河里交相辉映,其情其景令人陶醉,这就是著名的陕州八景之一:茅津晚渡。
太阳渡,本名茅津,位于陕州古城西黄河岸边,因河对岸有茅城而得名,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汉代设置大阳县后,始改名太阳渡,又叫大阳津、太阳津、陕津。需要说明的是,太阳渡与茅津渡容易产生混淆,有人误以为茅津渡(沙涧渡、会兴渡)一直在今址,将假虞伐虢等历史说成是从今茅津渡过河的,这是一种误解。明朝时期,陕州城北门外的北汉滩开辟了“万锦滩码头”,商铺林立、绵延数里,几乎与太阳渡连成一片,成为豫晋陕三省的商品集散地。
历史时期,河东池盐从两池出发,翻越中条山,到达黄河北岸,共有4条线路,其中两条与太阳渡有关:一是从安邑东南上虞坂,沿着山道抵达虞城,向南顺沙涧水谷,经由太阳渡到陕州;一是从解县东南越过中条山,经过白径岭,到达太阳渡。经此抵达黄河南岸后,或沿陆路的“崤函古道”,或顺流利用三门峡黄河漕运航道将盐运送至虢州、陕州,再向东到达洛阳及郑州。
浢津渡,也叫郖津渡或窦津渡,故址在今灵宝西北,因浢水而得名,处在函谷关内。至迟在汉代,浢津已经形成。近年在灵宝函谷关发现的“弘农郖庾丞印”封泥,足可证明浢津在汉代就是黄河漕运重要之地。浢津渡还是古代河东池盐南运的要津之一,《宋史·司马池传》载:“蒲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山西池盐南运线路中的一条,就是从两池出发,过虞乡县翻越中条山到达芮城,过黄河经过浢津渡抵达灵宝。
太原仓,又名常平仓,位于陕州区张湾乡(今甘棠街道)七里村东,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其地临焦水,西俯大河,地势高平,故名太原仓。当时从关东经陕州常平仓转运至长安的漕粮,一路是沿黄河西上经过三门水运至陕州;一路是经地势险峻的“崤函古道”,陆运至陕州。地处洛阳与长安间的常平仓在我国古代漕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原仓的重要性在于它“控两京水陆二运”,是河上漕运与递场陆运的会合点。当时黄河漕运以东都为中心布局,以洛阳含嘉仓和陕州太原仓为主体,构成关东与关中之间的水陆转运线。《旧唐书·玄宗纪》载,天宝十年(751年)正月,陕郡运船失火,一次就烧毁停泊在太原仓码头的米船215艘,商船100艘。虽然史料并未明确显示这些商船与河东盐运有关,但从河东池盐运输路线看,其两条线路均南渡黄河经太阳渡入陕州,太阳渡与太原仓位置非常接近,如河东池盐在不能及时转运的情况下,必然会考虑就近存储在太原仓。有关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待新考古材料的出现。
盐仓和集津仓,是唐代黄河漕运为避开三门天险,缩短“北运”陆路运输,增加漕运量而设置在陕州的两处转运仓。《新唐书·食货志》载:“三门东西,漕舟输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复以舟漕,以避三门之险。……置仓集津仓,西置盐仓,凿山十八里以陆运。”两仓均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分别位于三门镇龙岩村西南台地上和三门镇下仓村东南的台地上。
盐仓的得名应与解州池盐有直接关系。自战国时期开始,池盐皆由解州陆运到达虞坂,然后再运往关东地区。盐仓在三门以西,与虞坂的位置非常接近,一部分池盐储藏在仓库内,因而得名盐仓。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三门峡古代漕运遗迹的调查,也发现了盐仓的遗址及十八里陆道的遗迹。
此外,在三门峡境内黄河岸边的摩崖石刻中,也发现了有关盐文化的“蛛丝马迹”,如崇宁四年(1105年)段恭修治栈道的摩崖题刻,记载了段恭“自备钱修”“喜舍资财”乃至“经营数载”的情况,说明北宋末年,民间力量也参与到整修栈道的行列中。究其原因,是因为北宋末年,日渐衰微的统治阶级已无力应对西北及北方的战事,当时西北战事的各项军需供给,是通过各地商人用“入中”的方式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商人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只要将军需物资运达目的地,就可获得政府认可的之前由政府专营物品的转卖特权,盐就是其中之一。商人通过“入中”的方式获得运盐凭券,转而运销牟取暴利。
热图推荐
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发布
GenAI全资子公司获准加入英伟达初创加速计划
跖趾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_跖趾
放大四千倍细胞解开基因组秘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