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西藏的文字出现是在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以后”,此前漫长的时段缺乏文献可据,所以考古学的参与尤为重要。
诚如考古学者霍巍所言,在雪域高原,“人类生存繁衍、文化诞生和文明进步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考古学所提供的实物资料来加以印证”。
图为1984年,张建林在乃东县(今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普查绘图 图片来源:中国考古网
【资料图】
“未知的东西能吸引人,让你吃那么多苦、受那么多累,然后还有兴趣一直做。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吧?”怀着这份纯粹的好奇心,张建林在西藏考古、隋唐考古领域沉浸了30多年,虚极静笃,和光同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称其“于隋唐考古专家身份之外,又兼得西藏考古功臣的盛名”。
1984年,陕西派遣援藏考古工作队参加西藏自治区第一次文物普查(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张建林也在其中。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回忆,在两年的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即将回陕西前夕,所有队员都准备“全身而退”的时候,当时考古队中的“小兄弟”张建林却不愿意走,他执意要求前往“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寻找传说中的古格王朝遗迹。正是基于那次对阿里地区的文物普查和线索发掘,张建林随后发现了大量古格王朝遗迹。
此后,他入藏30多次,对西藏的了解甚至已经超过了家乡陕西。
近期,身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的张建林,为浙江大学师生作了一次讲座。在交流沟通中,这位质朴达观的西藏考古前辈,对后学们的疑虑困惑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图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吐蕃墓地三号墓俯瞰图
西藏的普通百姓对西藏考古活动是否有了解?他们有什么样的看法?
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现在,张建林在西藏参加了很多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与所到之地的农牧民群众接触得很多。他说:“我在工作中感受到,西藏老百姓对考古工作都很支持,对考古发掘对象、发掘方法充满了好奇,希望了解,也积极参与。”
一般考古队在哪个村做考古发掘,就会有当地的农牧民群众参与进来。“我们一起发掘、一起休息,一起喝酥油茶、一起交谈,一起享受新发现的喜悦。”考古常常在人迹罕至的旷野荒原中,辛苦可想而知,村民们的热情好客就好像太阳融化了雪山冰川一般,浸润着考古队伍的心。
在张建林的记忆中,有一个细节至今难忘。托林寺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风起时尘土飞扬、黄沙漫漫。高寒缺氧与辛苦劳作让考古队员们深感困倦疲乏,发掘工作间隙,大家坐下来休息,阳光中弥漫的浮尘纷纷落下,他才注意到尘土早已落满了每个人的头顶、耳背、肩膀。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农牧民们一边干活一边唱歌,轻快高昂的歌声荡漾在寺院内外,乐观自在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劳作的辛苦好像也随着歌声飘走了。
也许,这是在科学严谨的考古发现以外,更富温情的收获。(中国西藏网 文/李元梅 未署名图片由霍巍提供)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