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走在藏北草原
首页 > 社会 > 正文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走在藏北草原

来源:中国西藏网 2022-03-02 19:23:21

藏北在藏语里被称为“羌塘”,意为“北方空地”。它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南部冈底斯山脉之间,地域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因气候寒冷、空气缺氧,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我已记不清自己造访过藏北草原多少次。我领略了藏北的荒凉和它的严酷与无情,更感受到了藏北的豪迈和它的美丽与富饶。这里厚重的文化沉积和人们建设新生活的热情与献身精神,令我至今无法忘怀。

这是在藏北高原首府那曲镇进行的一场篮球比赛(唐召明1987年摄)

藏北那曲市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因其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瞬息万变的天气,有“苦寒之地”之称。

然而,人们在这里却能享受到地球多姿多彩的壮丽风光,充分感受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这是由中国石化所援建的班戈县城新貌(唐召明2008年摄)

1987年盛夏,我来到地处藏北草原深处的班戈县采访。这次我是从藏北首府那曲镇搭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一支考察队的汽车,前往藏北无人区寻找拓荒者而途经班戈县的。

在藏北草原上旅行,犹如航行在茫茫大海,看不到繁华的都市,也看不到错落的村镇,连行人都很难见到。

到无人区的路是漫长的。汽车整整跑了两天,还没进入无人区。漫漫的路好像无边无际,两天行程近300公里。第二天夜幕降临时,考察队的汽车开进“班戈县城”。说它是“县城”,实在有些恭维。当时那里只有几排普通的平房,在内地,这样的居民点充其量只能算个村庄。而在茫茫的荒原上能建设起这样的城镇,有一批藏汉族干部在这里长期工作,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它是建设藏北草原的一个重要基地。

我们住进了县政府的“招待所”。这是典型的延安窑洞式房屋,一排共10间,石头到顶。两侧的竖联“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仍清晰可见。它告诉我们,这房屋至少有10多年的历史了。进到屋里,每间约10平方米,房顶是圆拱形。长期的烟熏火燎在墙壁上留下黑乎乎的斑痕。屋子仅有的一个窗户是钉死的,几乎密不透风,一进门,一股潮湿发霉的气味扑鼻而来。同行的伙伴说,如果冬天住在这里,生炉子取暖,热气变成水珠会从屋顶滴落下来……在内地,出差采访谁都不会住这样的招待所。可是在这里,几十公里不见人烟,有这样一个宿营地,可以使你免得露宿草原,就是很大的享受了。

没有进入这里之前,人们给我描绘的这里是荒凉和空旷的。进入这里,难免会有孤寂之感。可是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它的辽阔、它的坦荡、它的粗犷、它的奔放。这荒原上,找不到江南的小桥流水,看不到北国绵绵的丛林,也没有横断山区的崇山峻岭。可是,它有自己独特的美,那伟岸的雪峰、星罗棋布的湖泊、终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下闪着数不清的金光;那无垠的荒原,铺着绿色的小草,起伏着伸向远方,像无边的大海。在大海里航行,你会被滔天的巨浪所激励,而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空前的静谧,仿佛航行在月球上,万籁寂静。你仔细欣赏眼前的大自然之美,也会发现静中之动。那蔚蓝色的辽远的苍穹与天边的群山吻合在一起,蓝天上飘着一朵又一朵洁白的云。有时,那白云会像狂放不羁的野马一样飞奔。

这是奔跑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唐召明1987年摄)

汽车在草原上奔驰,只有那些好动的野生动物不时打破寂静的气氛。棕色的藏野驴是长跑能手,十几头、几十头,甚至上百头藏野驴,竟毫不顾忌地与汽车赛跑,当它与汽车并行时,你甚至可以伸手拍拍它的屁股;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和藏原羚,是荒原上最常见也很胆小的动物。你会看到它们不时仓皇地越过公路,箭一般地窜向草原深处,跑到远处脱离危险,它才会停下来瞪着惊恐的眼睛继续监视着你的动静,直到它感到你不会威胁它时,才会悠闲地去寻找食物。汽车从大大小小的湖边驶过,会惊动数不清的水鸟——黄色的野鸭、灰色的斑头雁……

这是栖息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唐召明2001年摄)

当惹雍错——尼玛县的“圣湖”,远近闻名。它曾经叫“唐古拉攸木错”,是冈底斯山北麓的内陆湖,湖面海拔在4500米以上,面积1400平方公里,是西藏第四大湖,由高山雪水融化积聚而成。

在西藏,许多湖泊实际上是雪山之子。当惹雍错的四周,层峦叠嶂,逶迤绵延。有些山峰超过海拔6000米,峰顶的积雪终年不化。

这是位于当惹雍错湖畔的文部办事处文部区文部乡(现尼玛县文部乡南村)景观(唐召明1987年摄)

湖的东北侧有几十间石屋,屋前横着一条10多米宽、20多米深的大沟。沟底一股清清的溪流,是从雪山上流下来的雪水。

当惹雍错湖畔,是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微风吹过,菜花飘香,青稞摇曳。不远处还有银河般的羊群,繁如珍珠般的牦牛,昂首奔驰的马队。草原山间,野生动物出没,有皮毛珍贵的草狐,有高山珍禽雪鸡,有展翅蓝天的大雁,还有藏野驴、藏羚羊、藏原羚……

这是文部办事处文部区文部乡(现尼玛县文部乡南村)的村民在当惹雍错湖畔拔草(唐召明1987年摄)

湖的附近有一片绿油油的青稞地,村民们正在拔草。田地旁有一家人在盖新房,我走了过去。这里盖房,周围有的是石头,村民们搬来垒墙,用洗脸盆盛上黄泥巴抹石缝。房子盖得方方正正,没有窗户,房顶上已经搭起了十几根手腕粗的檩木,摆上石板后,他们正在往上面抹黄泥屋顶。当时文部办事处文部区(现尼玛县文部乡)的不少牧民家庭盖起这种小石屋,一间约10平方米。随着与外界联系的增多,有些家庭的房屋发生了变化。他们盖起了装有玻璃窗的宽敞、漂亮的石屋,这类新房大都是外边人来帮助盖的。不管怎样,这与四面透风的牛毛帐篷相比,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这里是藏北西部唯一的一块半农半牧区,全区618户已有一半的人家住上了石屋,尤其是近几年盖房的逐渐多起来,1987年一年就建住房104间。

这是文部办事处文部区文部乡(现尼玛县文部乡南村)的村民在当惹雍错湖畔盖石屋(唐召明1987年摄)

文部区地方性的区域小气候得天独厚,不愧为藏北西部的“江南”。历史上这里就种过少量的青稞。当时,文部区农田种植面积有853亩,1987年青稞总产量达到15.7万斤,牲畜存栏近15万头(只),人均收入已由过去的三、四百元提高到800多元。随着收入的提高,群众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牧民们开始吃蔬菜,种植少量的萝卜、白菜、芫根(也叫蔓菁)和油菜。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了新藏柜,多数都有几件价值二三千元的高档藏袍,许多人家有了收录机,一些人佩戴几千元的金银首饰,挂着珊瑚玛瑙项链,一半以上的人家雇汽车转移牲畜草场,交售畜产品。

这是一辆汽车正在通过青藏公路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唐召明1991年摄)

我是1987年初从新华社青海分社申请进藏工作的。沿着风雪弥漫的青藏公路一路搭车采访进藏,最早认识的就是藏北草原的唐古拉山,以后又曾多次造访过它。它那多姿多彩的景色,真可称绝妙。这里的公路山口海拔5231米,相比较青藏高原遍布的海拔六七千米的山峰,它实属不高,但它的景色却毫不逊于那些比它高大的山峰。它身上披着的数十上百条日夜闪着银光的冰川,似一群玉龙在藏北尽情飞舞,可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它遍布的冰塔、冰林、冰宫,似守卫在藏北草原的天兵天将,令人肃然起敬;又似耸立在此的琼楼玉宇,令人倍觉清新气爽。不论春夏秋冬,这里时而风雪弥漫,雾气腾腾,山与天相连,云在山腰飞,似伸手可得;时而又狂风大作,冰雹与雪花一起从天而降,吹得人睁不开眼,打得人晕头转向;时而又万里睛空,远处、近处的一切都尽收眼底。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神奇而又壮丽。

这是在藏北申扎县境内排队行走的赤麻鸭(唐召明2009年摄)

荒凉的藏北草原美得让人陶醉和惊异,资源的富有,更让人难以置信。

这里是驰名的天然大牧场,也是蕴藏着丰厚沉积古文化的沃土,它见证和记载了藏、汉民族源远流长的深厚情谊。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穿越青藏高原去吐蕃和亲,开启汉藏民族和睦友好的历史。当年,文成公主出长安,沿着唐蕃古道,翻越日月山,走过青海通天河,穿过茫茫的藏北草原,南抵拉萨。文成公主到吐蕃后,肩负着大唐皇上授予的使命和父母的期望,历尽千难万险,辅佐松赞干布,使唐蕃之间的友好交流空前密切频繁,唐蕃关系进入了新时代。文成公主去吐蕃和亲时,还打破历史惯例,带去大批科技文化人员、典籍和五谷、蔬菜种籽,在吐蕃广泛传播科学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吐蕃农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至今,辽阔的藏北草原仍广泛流传着赞颂文成公主的故事和传说。

我忘不了藏北草原的美丽、富饶和它丰厚的文化宝藏,更忘不了这里的人们。多姿多彩的藏北草原啊!人们爱你爱得如此炽热而深沉,又那么期待着明天的你更加美丽和妖娆。(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