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一条条古道,岭南文脉“串珠成链”;依托一座座老城,南粤遗珍重获新生。在广东,游古城、品美食、观潮剧、叹非遗,成为越来越多“潮人”的过节新模式。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程,用“绣花功夫”让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在最近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5家新增“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中,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潮州市湘桥区牌坊街榜上有名;与此同时,在非遗传承人、文保工作者、文创团队等社会各界共同呵护下,粤剧、龙舟、醒狮、广东音乐等岭南文化瑰宝也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微更新”再现古城光彩
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潮州如同点缀在粤东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拥有千年文化底蕴,又散发出新生魅力。
过去一年来,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在潮州古城各处紧锣密鼓推进。呵护好古城,建设好古城,已经为潮州全城的共识。
去年12月,潮州制定出台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深化古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24条具体措施,列出第一批26个重点项目。
其中,海内外潮人殷切期盼的镇海楼复建工程,于今年5月破土动工。
镇海楼曾是潮州府署的谯楼,创建于明洪武初年,曾见证潮州府“一府管九县”的辉煌历史。辛亥革命时期,镇海楼与潮州府署一同毁于战火,很长一段时间无迹可寻,人们只能在少量存世旧照中一睹芳容。
为了修复这座历代潮人心中的地标,潮州遵从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按明代传统谯楼建筑形制进行复建。
复建后的镇海楼坐北朝南、红瓦灰砖,穿越千年的“府衙钟声”将在将来传来回响。
在今年启动改造的还有太平街道等64条街巷。项目负责人陈锡文介绍,在牌坊街兵马司林、辜厝巷等街巷的改造中,将增加“微更新”网红打卡点,让游客更直接触摸古城历史印记。
让千年古城“活”在当下,除了文物本体修缮外,也离不开城市文脉的传承。
潮州广济桥就是全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
历史上有着“十八梭船廿四洲”美誉的广济桥,素以独特的“桥市”为人们所熟知。如今,每逢节假日,潮州手拉壶、潮州木雕、潮绣等非遗技艺互动式展演在广济桥轮番上演,重现昔日“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热闹场景。
“广济桥已成为潮州文化对外展示的一个橱窗。”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小洁说。
放眼潮州古城,海阳县儒学宫、许驸马府、外江梨园公所等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正成为非遗展示展演的大舞台。潮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郑烨娃在海阳县儒学宫“设帐授徒”,假期每天都有孩子前来体验潮州麦秆画。
“我要找到属于自己时代的东西。”“80后”郑烨娃将麦秆画元素融入到手机壳、蓝牙音响、杯垫等,与人合伙在潮州开了一间以麦秆画为主题的客栈。
“绣花功夫”让古城有了新活力,在潮州,137家老宅旧院纷纷变身民宿客栈,向游客打开了认识古城的一扇扇窗口。
纵横有序的古城街巷,正在拂去历史的封尘,重新焕发光彩。
永庆坊迎来非遗热
“文化新生”的故事也在广州永庆坊不断上演。
日前,非遗主题艺术展“有中生有——西关故事新编”进驻永庆坊,广州珐琅、榄雕、醒狮、古琴等岭南非遗记忆,通过装置、新媒体、声音艺术“活起来”,吸引不少市民围观。
去年8月,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在永庆坊开市,陆续开设广彩、广绣、珐琅、牙雕等12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吹响广府非遗“双创”的“集结号”。
“永庆坊拉近了非遗与市民之间的距离,年轻消费者也给了我们不少灵感。”广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表示,科技与设计的加持,正在让越来越多“老广”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以更新潮的模样回到都市生活。
在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掌舵的生活馆里,陈列着上百件自主设计的醒狮文创产品。VR、AR醒狮颇受游客青睐,还有全球首款拥有人机一体操作技术的醒狮机器人,将“狮王争霸”舞出了浓浓“未来感”。
非遗传人与创意达人在“同一屋檐下”彼此交融:广彩茶具、骨雕音箱、广绣汉服、广绣中药防疫香囊……“以前觉得非遗是走进博物馆的老东西,但在永庆坊却能看到他们活在日常生活里。”传承人的创意让成都游客王女士大开眼界。
随着永庆坊二期改造项目落成,生活艺术节和创意市集吸引不少青年文创达人加盟。“永庆有鱼”品牌创始人翟月以永庆坊传统灰塑为灵感,打造社区艺术IP,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将“老城市新活力”传送到千家万户。
荔湾区住建局负责人江伟辉介绍,二期项目导入非遗文化展示、创意办公、餐饮民宿和商业配套等四大业态,将探索保护与发展相融合的新路径。
为给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非遗街区大师工作室提供公益性服务,广州市级非遗工作站“永庆坊非遗工作站”今年5月在永庆坊一期正式挂牌成立,旨在打造链接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与其他相关资源的综合性服务创新平台。目前设计运营广州首条水上非遗旅游路线,并于今年“五一”期间成功试运营。
据介绍,广州目前已设立16家市级非遗工作站,为现代化大都市背景下的非遗振兴探索出一条可行道路。
古驿道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位于韶关乐昌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沿途可见定友图书馆、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旧址、武阳司法学院旧址、《资本论》陈列馆、玉清书舍……这里被重新“串珠成链”,成为一条完整的红色旅游路线。
近年来,经过考古勘探,以韶关、清远、云浮、梅州4市为重点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将一段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重新串联起来。“我们希望将这片遗址打造成开放式、体验式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介绍,遗址的发现得益于南粤古驿道西京古道乐昌段的工作调研。
古驿道沿线的人文资源,正在成为粤北旅游新热点。
自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各地掀起了发现、调查、研究、保护、利用和宣传南粤古驿道及沿线文化遗产的热潮。目前,广东在相关保护修复中推进了1200多公里重点线路、588个重要节点建设。
古驿道网络串联起一座座古村落。“曾经因为古道更替而兴衰,但如今又因古驿道的活化而重焕生机。”曹劲介绍,广东曾经有近60%的贫困村分布在南粤古驿道两侧5公里范围内,这些贫困村借助古驿道带来的旅游热,加快脱贫致富。
“古驿道+旅游”“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在广东多个地市,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定向大赛、少儿绘画大赛等品牌活动随之铺开。在文旅产品带动下,南粤古驿道逐渐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据统计,南粤古驿道沿线村民年户均旅游收入达2万元,占年户均收入21.6%。
南粤古驿道的遗产活化理念与实践,也延伸到粤港澳大湾区更广阔的空间。两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先后公布。8大主题、超40段实体游径,激活湾区居民共同文化记忆。(记者杨逸孙羽嘉 黄堃媛苏仕日)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