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旧》展现故宫人文化使命
昨晚,在保利剧院上演的话剧《海棠依旧》落幕。该剧由故宫博物院出品,选取的故事是一段故宫六百年沧桑风雨中的一段隐秘史——文物南迁。1933年故宫人顶着巨大战火的压力,将118万多件文物迁移出京,开启了长达16年的守护文明之火的长征路,这群护宝者用生命守护国宝的故事。最为特别的是,舞台上所有的演员都是在故宫工作的人。这些人白天在故宫各个部门坚守岗位,晚上业余时间来排演《海棠依旧》这部戏。而且这部戏幕后的编剧、音乐、服装也都是从未受过舞台剧训练的故宫工作人员,他们凭着满腔对故宫的热爱,在舞台上演绎他们前辈故宫人的故事。正如编剧王戈所说:“我们演自己故宫的故事,怎么演都不会错,只有好和不够好的分别,但我们肯定是抱着最大的诚意来到舞台的。”所以,观众也无法用常规观众的眼睛去评判这台《海棠依旧》的表演,更多的是被他们的表演和职业精神所深深感动。在首演结束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非常激动地登台谢幕,并对观众再次讲述了这段故宫文物的南迁历史、故宫博物院的房间数和现存古物数量、开放面积区域等。单院长还承诺,到2020年故宫博物院将会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在演出后,一位专业戏剧人说:“这部《海棠依旧》没有炫历史,没有炫珍宝,炫的是那种职业精神。他们是舞台上业余的演员,红墙内专业的匠人,传递的更是另外一种力量。”
毛尔南导演 故宫年轻文人有点不一样
2012年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的毛尔南被分配到中国儿艺担任导演和剧院的团委干部,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故宫的团委干部,于是被请到故宫帮忙排戏。五年间,《海棠依旧》演出了三次,第二次是在故宫宝蕴楼百岁生日重张之际,特意选在宝蕴楼前演出。而只有这一次走出故宫的红墙,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了这出有温度有情怀的戏。
在毛尔南这几年和故宫人的接触中,他总结道:“在故宫人的身上,你会感受到有一套特别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礼仪,我把他们称为中国文化人士大夫的传统,平时这些年轻人的爱好是养猫猫狗狗,养养兰花,和我们平时社会上见到的年轻人还是有点不一样。”
此次参加演出的17位演员分别供职于故宫展览、文物修复、古建修缮、文物数字化、宣传教育、开放保卫等部门,最年轻的20岁,最大的51岁。他们没有酬劳,利用个人时间参与排练,为了节省经费,在院外彩排时,连伙食都是由编剧王戈每天从故宫食堂打出来的。
演出曾让院长泣不成声
“我记得2012年这部戏原定只在故宫里演出一场,恰好被刚上任的单院长看到了,单院长看完就说没想到故宫的年轻人还有这样的才华,所以当即决定加演。正好还赶上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冯明珠来故宫交流,冯院几乎是流着眼泪从头看到尾。演出结束后她和单院长是第一个起立鼓掌的,一直到接受采访的时候冯院长还泣不成声,因为剧里所演的很多人就是冯院长的老师,勾起她很多的回忆。”
故宫人择一事终一生
在给故宫非职业演员排戏的前后三个月过程中,毛尔南最为感慨的是“故宫真是卧虎藏龙,这部戏的编剧是故宫的编辑,面试演员时,有一个是从北外毕业分配到故宫的,她一下就演了一段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片段,结果一问是北外戏剧社的活跃分子。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是一场话剧都没看过。还有,这部戏的音乐也是他们自己作曲,一个从小学小号的男生。服装是我说了样式,他们去淘宝找来的。就连舞台上的布景,也是由故宫工人照图纸做的。因为我们之前没有经费,这群故宫人做事那种‘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也深深影响到我。所以我就想跟观众说,把掌声留给可爱的故宫人,把批评留给我们戏剧人”。
热图推荐
国家旅游局:端午假日前两天出游人次高达6630万
6月新规:贩卖个人信息入罪 新媒体纳入互联网新闻
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2362元
环保部督查组两天检查734家企业 超600家存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