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不到半个月,民众即将迎来“五一”假期,今年也是大小长假政策实施多年以来,第一次出现5天的“五一”假期。
一方面,国内疫情尚未完全结束;另一方面,民众出行意愿越发高涨。如何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这成为今年各地旅游业面临的一道考题。
复工、门票优惠……
景区静待长假到来
“大家应该利用这个节日好好休息,也可以适当到人员不是集聚太多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在全球疫情形势下,在中国旅游还是最安全的。”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给出这样的建议。
观察全国,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推进,各地的旅游景区也在逐步恢复营业,做好迎接游客的准备。
以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湖北为例,伴随着疫情态势持续向好,湖北的旅游景区也陆续恢复。官方数据显示,截至4月12日,湖北全省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复工率达93.89%。全省228家景区恢复经营。
旅游大省江西从2月中下旬就已开始推进旅游景区有序开放。截至4月9日,江西全省12家5A级景区、21家5A乡村旅游点全部复业开放,4A级景区开放率达91.78%。
另外,北京截至4月10日,开放等级旅游景区69家,等级旅游景区开放率达40%。湖南A级景区开放率也接近8成。
景区重新开门迎客的同时,各地也拿出了真金白银的补贴,以提振本地旅游业,还有不少地区提出鼓励2.5天休假制度。
此前,江西省政府就曾印发《通知》,在促进旅游消费上提出了试行2.5天弹性作息、实行景区门票优惠、跨界合作推出优惠礼包等八项具体举措。四川近期也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提出鼓励带薪休假与“五一”、端午等小长假连休,打造新的黄金周。而刚“解封”的武汉则将从4月20日至7月31日投放1.2亿元文化旅游消费券。
限流、AR眼镜测温……
多地出招严防“人从众”
虽然官方近期密集出台各类措施重振旅游产业,但是疫情尚未结束,各地的防控措施仍不能松懈。
早前,一些旅游景区曾在恢复开放期间出现大量游客聚集拥挤现象,这也引起了有关部门警惕。
为了防止景区出现聚集性感染隐患,近日,文旅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通知》,强调旅游景区要坚持防控为先,实行限量开放。
在客流量方面,按照要求,疫情防控期间,旅游景区只开放室外区域,室内场所暂不开放,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
《通知》还要求,旅游景区要建立完善预约制度,推行分时段游览预约,引导游客间隔入园、错峰旅游,严格限制现场领票、购票游客数量,做好游客信息登记工作。
其实,在限流、入园检查等方面,不少地方已经提前进行部署,加强了本地旅游景区的防控措施。
清明节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就制定并发布《等级旅游景区有序恢复开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疫情防控期间,等级旅游景区日接待量和瞬时接待量分别不得超过景区日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最大承载量的30%,此外,游客必须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测量合格后方可入园。
还有一些景区为了提高入园检查的效率,借助了“黑科技”。据媒体报道,此前乐山大佛景区、张家界景区等,都启用了智能头盔,用于快速无接触测量游客体温,效率大大提高。杭州西溪湿地景区此前也引入智能测温AR眼镜,两分钟最多可以测100人的体温。
“云旅游”
另辟蹊径受追捧
景区复开,但是对客流量的限制势必影响部分营收。因此,在加强防控的同时,不少景区此前已经开始试水“云旅游”,另辟蹊径寻求“卖点”。例如,早前甘肃就有180家各级文旅局、景区、博物馆和300余名导游进行线上推介,吸引上亿人次网民去甘肃“云旅游”。
此外,前不久,1388岁的布达拉宫也进行了历史上首次网络直播。由于网络直播没有线下客流量的压力,在直播间,布达拉宫破天荒展示了此前极少开放的区域。
除了介绍景点,有的旅游主播还玩起了体验式“云旅游”,带着网友“云看戏”“云坐船”“云听曲”,还有人在直播中带货,推广当地特产。即便足不出户,此类旅游、娱乐的新方式也受到了不少网民的追捧。
今年3月,文旅部曾公布过一组相关数据。疫情期间,“云娱乐”“云直播”“云看展”等新业态用户高涨,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纷纷推出“云旅游”项目,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春节期间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
热图推荐
患者在“便民药房”购高价药引关注
美B-17轰炸机坠毁已造成至少7死8伤 伤者已送医
多哈田径世锦赛苏炳添、谢震业百米惊险晋级
三代考古人的“中国最早王朝”的探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