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连线成网串起“流动民宿” 带动沿线文旅业发展
首页 > 旅游 > 正文

车站连线成网串起“流动民宿” 带动沿线文旅业发展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1-05-11 16:30:31

去年7月起,刚挂职北京市规自委门头沟区分局局长助理不足两个月的张东才,开始参与京西“一线四矿”及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相关工作。带规划人员和专家学者进山沟、下矿井,成为他的工作常态,“所有站点都去过,有的矿区甚至去了七八次”。经过多轮研讨,这项工作目前有了雏形,得以扎实起步。根据规划,门头沟区将充分挖掘生态涵养区的生态优势和千年采煤史留下的独特工业遗存,利用矿区小铁路连线成网,打造青山绿水间的“流动民宿”,形成生态文旅新业态。

12个车站连线成网

串起“流动民宿”

高高架起的铁栈桥连接矿区内外,站在桥上,一座座具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厂区特色的建筑映入眼帘……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了位于门头沟区的王村煤矿,该矿作为曾经的京西八大矿之一,1994年停产后一直废弃至今,只有一些游人偶尔前来打卡,给这个“灰色空间”增添些许亮色。

年来,门头沟区主动进行产业调整、疏解转型,区属全部270家乡镇煤矿关停。去年9月,随着大台煤矿“谢幕”,门头沟告别了千年采煤史。矿区和运煤的铁路结束了阶段的历史使命,成为工业遗存。

去年7月,市委主要领导到大台煤矿调研后提出,要保护好百年京煤工业遗存,打造生态文旅新业态,用好矿区小铁路,连线成网,打造青山绿水间的“流动民宿”。门头沟区会同京能集团随即启动“一线四矿”及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工作,计划依托闲置矿区和门大线铁路工业遗址等资源,建设通勤与观光兼具的市郊旅游铁路。沉寂已久的老矿区借着“一线四矿”的东风,回归大众视野。

根据规划,“一线四矿”中的“一线”指门大线,“四矿”即门大线沿线的王村矿区、大台矿区、木城涧矿区、千军台矿区。这条线路初步规划设12站,在原有门头沟站、野溪站、丁家滩站、色树坟站、落坡岭站、大台站、木城涧站这7站的基础上,结合沿线旅游资源增设琉璃渠站、斜河涧站、韭园站、王村站、千军台站5座车站。

整体设计、因地制宜

打造“一站一景”特色风貌

“一线四矿”如何转型?“原则是区域协同、整体设计、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张东才介绍,一方面是将“一线四矿”进行整体设计,“沿着33.4公里的门大线,将几个点位镶嵌其中,按照区域来打造。目前我们已经和多个团队接触,计划进行国际方案征集,按照国际一流水进行规划设计”。

另一方面,将对铁路和重要站点及周边旅游吸引物和配套服务设施进行专业设计,打造“一站一景”的特色风貌。比如,门大线上最长的隧道长达400米,火车上的游客一出隧道,就能看到开阔的原野和静静流淌的永定河,山水河田构成一幅风景画。

设计还将充分挖掘利用自然风光和工业遗存两大资源优势。门大线约有一半路程沿着永定河延伸,火车穿梭在山水相映的自然风光中,国内都比较少见。此前,门头沟区针对永定河流域进行专项整治,拆掉了很多违规建设的农家乐,野外烧烤等也不见了踪影,这些都为今后的景观提升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还将补种一些植物,让列车经过之处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聚焦工业遗存转型

门大线将首发双主题列车

独特的工业遗存更是“一线四矿”改造升级的“独门秘籍”,针对这些工业遗存的改造利用,门头沟区、京能集团在市属几大国企的共同参与下,提出了初步的规划意向。

村煤矿将在保留厂矿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力量,深入挖掘“后工业文明”的生态景观美学,打造主题创意园区;木城涧煤矿将协同各方资源,打造文旅康养度假小镇和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千军台煤矿将利用全市仅存的地下井巷,打造集实训科普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安全应急教育研学营地;大台煤矿将结合铁路运煤走廊、井架、煤仓等工业遗存,打造矿区转型发展示范小镇和沉浸式体验矿山博物馆。

观光列车的设计也将充分利用这两大优势,根据初期规划,门大线将首发双主题列车线——绿水青山号与京西碳险号。绿水青山号为京西自然民俗及古道文化主题列车,京西碳险号列车定位为铁路及矿业文化主题,设置煤业文化车厢,讲述矿区故事。

带动沿线文旅业发展

助力区域内乡村振兴

在琉璃渠村口,一座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紧张建设中。根据规划,门大线将在琉璃渠村设站,“希望这条线的开通能为我们村带来更多游客,推动村内民宿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琉璃文化。”琉璃渠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华表示。

更便捷的交通,更多的客流,更好的发展机遇,成为“一线四矿”及其周边区域人们的共同愿景。而这样的愿景和设计初衷不谋而合——按照规划,门头沟区将“一线四矿”周边区域打造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协作配套区”,带动门头沟区城市景观与文旅产业共同发展。

“门大线上增设5个车站,目的就是带动区域的发展,比如以出产酱菜著称的韭园村,村旁也设了车站,等线路开通后,更多的游客将有机会品尝和了解这里的酱菜,这也将给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市规自委门头沟分局相关负责人预计,门大线通车后,每年将为这片区域带来大量游客,这将大力助推当地的乡村振兴,“旅游业发展起来后,部分岗位将向周边居民开放,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现场

千军台矿区将变安全应急实训科普基地

走进海拔706米的井下矿口,一股凉风迎面袭来,再往里走100多米,曾经遗留在巷道内的运煤“小火车”轨道、墙上的管线、指示牌等都清晰可见……日前,北青报记者来到千军台矿区探访,这个北京市唯一保留下来的矿区井下巷道,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改造完毕。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所有改造都是在原有矿区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的,昔日矿区生活的场景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现。比如,曾经寓意安的“龙墙”在粉刷后焕发新生,老矿工食堂改造后变身可容纳300人同时就餐的自助餐厅……

据悉,千军台矿区在2015年关停后,一直探索转型。去年,京能集团下属京煤集团联合华北科技学院,利用矿区关停后的1.9万方米地面建筑和3000多米井下巷道,建设国家级安全应急实训科普基地。在地面上,将建检测检验中心、事故分析评鉴中心等17个实验室;在井下,将建无人掘进、无人回采、矿山地质、通风测定等10个实验模块。这处安全应急实训科普基地预计7月开始接待学员。

历史文化名村如何传承文脉?

拥有400多年历史古建筑群的爨底下村,延续700多年“窑火”不灭的琉璃渠村,传承千年乡贤文化的灵水村……在永定河的滋养下,门头沟成为本市的历史文化大区。本市5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门头沟就占据3席,而每个历史文化名村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馆”,它们记录着历史和乡愁。如今,这些历史文化名村正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传承文脉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爨底下村

老村长开起“茶话会”

讲述古村历史文化

青石铺就的街道、台阶,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的古朴民居……从走进爨底下村那一刻起,古朴的味道便扑面而来。位于京西山谷中斋堂镇的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村内有目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除了老院落本体,院中的砖雕、木雕以及北方民居特色等共同构成爨底下村独有的历史文化。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将该村的文化传承下去,从去年10月开始,老村长韩孟亮在自家的民宿中开起“茶话会”,每周两次义务为游客介绍爨底下的历史和文化。

67岁的韩孟亮,曾在1990年至2001年担任村长,他带领着村民们搞起民宿,打造出爨底下村的品牌。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如今的“老村长茶话会”已成为村里一张新“名片”。“爨底下村的起源、发展、历史沿革,都是我讲解的内容。游客想了解更多爨底下文化,我也希望能为村里文化的传播做出一点贡献。”韩孟亮说。

爨底下村党支部书记韩跃介绍,爨底下村借助古代建筑群和北方民居文化资源,从1995年起开发旅游,“目前我们村95%以上的古代民居都用于民俗旅游接待,每年有超过20万游客来感受古村风韵”。

琉璃渠村

建设琉璃博物馆

延续琉璃“窑火”

琉璃渠村,村如其名,琉璃是这里最大的特色,也是最独到的优势。琉璃渠村自元代就以烧造琉璃而闻名,延续700多年,“窑火”不灭,拥有北京地区烧造时间最长的御窑厂,也是官式琉璃的创烧地。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到琉璃渠村村口,琉璃装饰的牌楼映入眼帘,百米长的前街上,每隔几米就能看到不同形状的琉璃摆件,琉璃文化墙上也装饰着代表吉祥寓意的琉璃图案……为了让琉璃文化得以传承,琉璃渠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华介绍,目前,琉璃渠村正在建设琉璃博物馆,博物馆占地900多方米,包括22间房屋,馆内将通过文字及琉璃藏品的形式展示700多年的村史及琉璃文化,博物馆将在今年五一期间完工。

不仅如此,琉璃渠村中还将建起琉璃创意产业园,预计今年将建成。这里将保留传统琉璃制作工艺,让琉璃“窑火”延续,游客走进园中还可看到传统烧制琉璃的窑口等,老艺人还将现场展示琉璃技艺,传播琉璃文化。

灵水村

建设举人文化展览馆

弘扬举人文化

位于斋堂镇的灵水村,形成于辽金时代。在明清科举制度下,该村出过22名举人和2名进士,因此得名“灵水举人村”。举人文化,成为这里最知名品牌和发展文旅产业的最主要抓手。

北青报记者在灵水村采访时注意到,这里“举人”元素俯拾皆是,有的院子门口挂着写有“举人正院”字样的木匾,村里还有举人主题雕塑、举人文化大戏台。灵水村党支部书记谭巨林介绍,灵水村通过多种方式弘扬举人文化,比如,该村出过的举人刘懋恒曾担任过山西知府,遇到大灾还曾为灵水村捐粮捐物,为了纪念他,灵水村每年立秋时分都会举办秋粥节,目前已经连续举办20届,被列入门头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备受村民推崇的文化品牌。

此外,灵水村此前对包括4套举人院落在内的9套文物院落进行修缮,恢复清朝风貌。村里还计划投入200万元,在刘懋恒宅院建设占地800方米的举人文化展览馆,展览内容将包括举人生、修学故事、为家乡百姓谋福利的故事等,为游客打造可触摸的举人文化承载,让游客“有得看,有得转,留得住”。

对话

搭载“一线四矿” 传播琉璃文化 发展乡村经济

对话人:琉璃渠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华

北青报:未来,“门大线”将在琉璃渠村设站,这将为琉璃渠村发展带来哪些帮助?

李建华:“一线四矿”建成后预计将会为沿线带来大量游客。本村的琉璃文化将被更多游人所知,对于本村经济发展也是很好的机遇。

北青报:如何抓住“一线四矿”带来的发展机遇?

李建华:古村落及琉璃文化是琉璃渠发展的两大亮点,需要牢牢抓住。在古村落保护方面,未来村里计划通过多种渠道将现存的40多座古院落彻底保护起来,让古村落的原貌更加完整地呈现在游客面前。在琉璃文化传播方面,制作琉璃过去是本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如今传承琉璃文化,宣传好琉璃文化,用好琉璃文化,更是村里发展的一大重任。我们即将建成琉璃博物馆和琉璃文化创意园,游客来了不仅能了解琉璃文化,还能够体验琉璃制作等。

北青报:琉璃渠村还有哪些吸引游客的亮点?

李建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利用自然资源,在村内的山坡上建采摘园,因地制宜种植苹果等,打造旅游业的配套元素。未来,我们还计划增加采摘品种,扩大采摘园面积,增加游客的采摘乐趣。

北青报:面对大量游客的到来,村里将如何做好配套?

李建华:村里积极发展民宿旅游,目前正打造一座四合院“样板”,今后还会选择6个院落作为试点。未来,我们还将打造更多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也能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记者 武文娟 李泽伟)

热图推荐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50662 0577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