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海峡两岸河洛文化在京举办
首页 > 文化 > 正文

第12届海峡两岸河洛文化在京举办

来源: 2017-09-11 11:05:03

"豫剧"搭桥,河南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化

9月3日,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豫剧院主办,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台湾豫剧团承办的第12届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健钢、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河南豫剧院党委书记汪荃珍、台湾传统艺术中心主任秘书赖铭仁等与两岸戏剧名家齐聚一堂,就如何为加强两岸豫剧发展、人才培养和拓宽两岸文化交流渠道等议题谏言献策、畅谈展望。

杨丽萍在研讨会上致辞。她表示,近年来,河南省以豫剧为主要载体和抓手,不断深化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在增进豫台友好合作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一是扩大两岸豫剧团的交流互访。河南曾多次组派豫剧团到台湾交流演出,除了保持省直院团与台湾豫剧团的密切交流外,还先后组派郑州、商丘、三门峡、鹤壁、信阳市豫剧团等地市豫剧团赴台湾交流演出。二是帮助台湾豫剧团打造精品剧目。河南多次组派专家、艺术家赴台,帮助台湾豫剧团排演了《武后与婉儿》《刘姥姥》《约束》等十几个剧目,而由两岸豫剧艺术家共同打造、联袂演出的豫剧《曹公外传》《台北知府》在海峡两岸巡演,被称为“两岸交流的典范之作”。三是为台湾豫剧团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从2008年起,在两岸豫剧团的共同努力下,启动了“两岸互派戏剧人才培训计划”。河南选派知名的编剧、导演、舞美、作曲赴台,帮助台湾豫剧团打造豫剧精品剧目,不断提升台湾豫剧团的艺术水平;组派文化主管部门和剧团管理人员赴台,学习台湾豫剧团在剧目生产、文化营销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台湾知名的艺术大学合作,学习其在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方面的先进理念。台湾豫剧团则选派年轻的演员,到河南豫剧院团、艺术研究院、艺术学院学习豫剧表演、唱腔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台湾豫剧团年轻演员的快速成长,解决其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四是不断提升两岸豫剧交流的层次与水平。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从2001年起分别在郑州、北京、台北、高雄举办了11届“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理论发展研讨会”,丰富了豫剧的文化内涵,促进了两岸豫剧在创作理念、剧目生产、市场运作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为两岸豫剧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五是整理记录两岸豫剧交流的历史进程。为及时总结两岸豫剧交流的经验,编写了《海峡两岸豫剧交流访谈录》,全面地记录了1990年至2011年间海峡两岸豫剧交流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李健钢致辞时称台湾和大陆的豫剧虽然同源同根,但略有差异,各具特色。我们从理论方面加强两岸豫剧艺术的探讨和研究,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两岸共同创作、共同演出合制出的优秀作品,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豫剧这种艺术形式变化无穷的魅力。

赖铭仁致辞时说,台湾豫剧团的发展真的是不容易。一路走来颠沛流离,几次濒临解散。其能有今天的成就,在关键节点上得到了很多帮助,而河南省文化厅对台湾豫剧团长期的关注和协助至关重要,他代表台湾豫剧团对河南省文化厅表示感谢。

改编是对前人作品的创作,创作是对前人作品的改编

研讨会上,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芳,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静波,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彭镜禧,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台湾豫剧团团长彭宏志,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大新,台湾豫剧团科长郑曜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郑雷分别发言。

陈芳从语言的角度,表演的角度,跨文化的角度,把创作《天问》中的心得分享给大家。她称跨文化可以开眼界。莎剧和我们的文化有很相似的部分,就是“忠孝”文化,也就是在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中,伦理孝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定位都非常严格。她还称改编剧不可能原汁原味,它应该是独立的作品。改编时一定要符合当地人民的特性、剧中的特性和表演的特性。

彭镜禧称改编是对前人作品的创作,创作是对前人作品的改编。豫莎剧丰富了我们的传统戏,丰富了豫剧。他强调莎剧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文字的美——无韵诗,如果翻译成散文其艺术魅力会大打折扣。散文直白而多字,诗歌含蓄且富韵律美,诗歌更适合舞台语言。忠孝、爱与宽恕是莎剧永恒的主题,《天问》很好地把“齐家治国”、和谐的中国传统理念融入了现代。

谭静波表示,两岸豫剧交流历史使人深切感受到,只有两岸豫剧同道进行不断交流,才能在分享创造新成果中感受到彼此脉搏的跳动;只有高扬起民族文化的旗帜,才能形成共识,聚成共同的意志。在未来两岸豫剧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下,希望我们继续“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共同迎接豫剧文化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彭宏志称,64年来豫剧在台湾从军方到教育体系再到文化体系很是坎坷。全团57位团员怎么走下去?舞台像战场,没有终身制。我们的动力就是,我的演员有没有戏演?有没有饭吃?有没有前途?我必须想出更多办法来,使台湾豫剧团持续发展下去。

“有人说莎士比亚的戏如果只保留一部的话,那就是《李尔王》。”刘景亮说。他称改编剧常常会碰到难题。如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和不同文化造成的文化阻隔。《天问》在改编创作内容上作了倾斜,强化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刘景亮称,我们在剧目建设上过于重视大题材和重要题材,这些大题材和重要题材演出效果当然也很好,观众永远需要这些剧目。但同时我们要学习台湾剧目建设中的创作多样化。注重不同题材的创作,包括民间传说、家长里短。我们要往人性的深处去开掘,往情感的深处去开掘,往文化的深处去开掘。

加强人才培养,做好戏剧理论研究

郑曜昌说:怎样使服装道具可以重复多次使用?人才在哪里?他什么时候有空闲?我们把仓储物流的概念植入管理,科技管理台湾40多个剧团,服务共享节约资源,这就是创新的价值。

张大新称当下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戏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教师不会写剧本、不懂戏的尴尬局面已经改善。河南大学戏剧学院有能力有义务培养包括台湾在内的省内外豫剧声腔人才,这对戏剧整体的提升和传播将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戏剧进校园活动提高了大家对豫剧的认知、理解、观赏。

郑雷称洛河本是黄河的一支流,但它发展壮大后并称为河洛。这恰似台湾豫剧和大陆豫剧的关系。台湾豫剧来自大陆,但他自成体系、自成一格后,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大陆的文风、学风特征是大而化之。海外、台湾的文风、学风特征是从深细处研究,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细微入手,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在台湾,跨文化改编已成为一种现象,它是在东西方之间找一个结合点,古装戏改变是在古今文化之间找一个结合点,这是一个现代转化的问题。

李树建称本届豫剧节参加的省份最多,参加的基层院团最多。他赞赏台湾豫剧团持续创新、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他表示河南豫剧院绝不辜负省文化厅的厚望,为两岸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演员,为提升豫剧整体水平做出贡献。

热图推荐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506620577  新闻投诉:1850386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豫ICP备17010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