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总是情,聚散也有天注定……”一首响彻大江南北的《万水千山总是情》,镌刻在几代人的记忆里,那个有着明亮面孔的“阿姐”汪明荃也走进了内地观众的视野中。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汪明荃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专访,她的经历,也见证了香港这20年巨大的改变。
汪明荃出生于上海,9岁时正式移居香港。父亲给出生在上海崇明岛的汪明荃取名“荃”,荃是一种草,而明荃的意思就是崇明岛上的一棵小草。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棵不知名的小草,后来竟长成了一棵有担当、有魄力的大树。
1968年,汪明荃主演了第一部电视剧《四千金》就广受欢迎,奠定了香港无线台当家花旦的地位。70年代,汪明荃拍了《家变》《万水千山总是情》等大热的电视剧,还出了专辑唱片。
80年代对汪明荃而言,应该算是她最火爆的黄金时代,而在汪明荃拍戏拍得高产的1988年,汪明荃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当时由于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无法形成一个单独的代表团,因此汪明荃等人大代表附属于广东代表团。
“当时我也不知道人大工作是怎么回事,但我觉得是很大的光荣。”她笑着对人民网记者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文件上的很多词语都不懂,很紧张,到处问人。我做过两届的人大代表,再转去做政协委员一段不短的日子,可以说中国整个的改革开放我都有参与,我真的非常感恩。国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站到今天这一天,到底经历了什么,老百姓是要知道的。”
在从政的时间中,汪明荃专心投身到其间,做了不少恪尽己力的贡献。然而,参与国家的事宜,也给汪明荃的演艺道路带来了影响。在1980年代,香港最大的影视市场是台湾。汪明荃回忆到,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台湾的市场没有了,“那时候去台湾演出,要写‘悔改书’,因为你是大陆来的,是‘小红领巾’。”面对台湾市场的流失,汪明荃并没有后悔,“我有我的尊严,有我的立场。我还是老老实实履行好反映民生的责任。”
回忆起香港回归的那个日子,汪明荃显得很激动,“早一晚我就住在湾仔会展中心旁边,那天我是节目主持。移交国旗的时候,是真的想掉泪的。”
近年来,汪明荃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上。她告诉人民网记者,“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八和会馆的主席。”据了解,清光绪年间,八和会馆在广州成立,是粤剧从业人员的专业组织。1953年,香港八和会馆注册成立。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手,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一年,香港八和会馆发布“粤剧承传计划”。
八和会馆的会员目前有一千二百人,所有台前幕后的粤剧伶人,都属于这里。汪明荃介绍,“我们推出了栽培新人的三年计划,今年已经完成了第二个三年计划,每年的演出是100场,希望把好东西传下去。”这些年,汪明荃也带队去内地交流,让他们学习其他戏种的精髓。
汪明荃坦言,自己从小就喜欢戏曲,香港最常见的就是广东粤剧。然而,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戏院却越来越少了,粤剧也没有了演出的舞台。“那时唯一的民营戏院是新光戏院。回归之前,所有来内地演出的艺术家都在这里演出,国旗都是在那里升的。‘睇大戏,到新光’是香港人特殊的集体回忆。”因为“97金融风暴”,新光戏院卖给了一个地产商,粤剧界来找汪明荃,让她帮忙。“我就去跟政府周璇,在大家的努力下,新光戏院得以保留。”
汪明荃介绍,前任特首董建华觉得香港需要整体的艺术发展,他们规划了西九龙广东道一大块土地,“我争取到了西九龙戏曲中心。当时他们不接受‘戏曲’的英文翻译(xiqu),但我坚持,因为我觉得只有戏曲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个名词。”汪明荃透露,2018年10月,位于西九文化区的戏曲中心有望正式启用。
既是香港老牌明星,又是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站在回归20周年的节点上,兼具着双重身份的“阿姐”心情如何?汪明荃告诉人民网记者,“以前改革开放,眼睛打开了,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现在,是时候向内,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们的底子为什么厚,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回归就是要找回自己的东西。” (陈灿)
热图推荐
国家旅游局:端午假日前两天出游人次高达6630万
6月新规:贩卖个人信息入罪 新媒体纳入互联网新闻
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2362元
环保部督查组两天检查734家企业 超600家存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