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灵璧,曾流传着“找不到周家班,男不娶、女不嫁”的说法。这个周家班,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灵璧菠林喇叭的传承者们,一个传承了七代的“唢呐家族”。
在历经百年沧桑后,“周家班”目前拥有周姓直系乐手100余人,外姓徒众更是多达上千人,已然形成了庞大的民间音乐族群。他们活跃在安徽、苏北、鲁南等地,所演奏的乐器为传统民间吹打器乐,主奏乐器为唢呐,深受民间欢迎。
2010年,以周家班为代表的灵璧县菠林喇叭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菠林喇叭”入选文化部第四批29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
周家班唢呐演奏于2015年因参加央视的《我要上春晚》,在全国打响知名度,之后不仅多次亮相中央、省级电视台,还出访欧美日韩及台湾等地演出,甚至登上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华人新春演奏会,被称为“最具中国元气”的演奏,在海外赢得一片称赞。
此外,周家班先后受邀走进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灵璧菠林喇叭表现出的地域性、乡土性、传统性、体系化等突出特性,引起众多音乐届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记者了解到,6月10日,周家班首次走进北大,应邀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音乐会,吹响“中国元气”。
周家班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音乐会(人民网 李易摄)
家族乐队传承中国乡土音乐
纵贯周氏家族七代,作为一个家族乐队,在全世界都很罕见。如此众多的族人,却从事着鼓吹乐这同一行业,既以民间吹奏乐为生,也以此为家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家族观念淡薄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周家班是一个家族音乐传承体系,每一个家族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构成一个“班”成为班主。所谓“大班主”是指在一定时期,为了引领和推动整个周家班而主动积极作为的人物。现任的第四代大班主周正玉、第五代传人周本鸣,正是以他们卓越的艺术造诣和深沉的民族情怀引领着周家班不断向前。
周家班自第二代周文化开始,即开放门户,接收外姓人上门求师学艺。尤其是周正玉老人,他所教授的门里徒、门外徒,以及在黄梅戏院校开班所授之徒,加起来,不下数千人。自第五代开始,打破了鼓吹乐班传子不传女的禁锢,开始在家族中挑选资质优异的女传人进行传授。如今,乐手成员除了周姓本族之外,也吸纳志同道合的姻亲。经过七代传承,周家班已培养了千千万万乡土音乐的爱好者和传承者。
接地气的“民间旋律”
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与乐,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迎生送死,是人一生中必经的大礼。在中国农村,“红白事”席间总能看到一群不用曲谱、没有指挥的乐师们使用唢呐、笙、笛等乐器吹奏出应景的旋律。他们功力惊人,随着仪式的进行,甚至可以连续吹奏十几小时不停歇。
周家班就是这样一组活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的 “民间旋律”。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祭祀庆丰等习俗时,都会有他们的身影。
今年55岁的周本鸣是周家班的第五代传人,从小就跟着家族人走南闯北去吹奏和表演。在他心中,周家班绝不仅仅是别人口中的“喇叭班子”,而是以唢呐、笙、笛子和管子为主,兼有锣鼓等乐器的动人旋律,他认为,这种多乐器的合奏是“真正能撬动人身体灵魂的音乐”。
走下去的艰辛
周家班经历了百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留下来的书面资料也越来越少。过去的民间音乐都是没有曲谱乐谱的,完全靠师傅们一代代的口授心传,中间又经历过战乱的洗礼,现在完全保留下来的东西更是少之又少。
周家班祖辈们曾经留下的300多首经典的传统曲目,到现在只剩下了几十首。这让周家班第五代大班主周本鸣很痛心疾首:“艺术最终还是靠人来传承,如果没有后继力量,就真的是岌岌可危了。我们现在正努力培养第七代、第八代传人,虽然环境不同了,心境也不那么纯粹了,但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仍要继续。”
在即将到来的7月,周家班的欧洲巡演也将拉开帷幕,足迹将遍及德国、瑞典、英国、爱尔兰、匈牙利、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音乐节。
如今的周家班不止要像其先辈们那样,让这些嘹亮动情的喇叭奏响皖北乃至整个皖苏鲁豫黄淮大地,他们还致力于将有生命力的乡土音乐吹响全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热图推荐
国家旅游局:端午假日前两天出游人次高达6630万
6月新规:贩卖个人信息入罪 新媒体纳入互联网新闻
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2362元
环保部督查组两天检查734家企业 超600家存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