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务院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我国“文化遗产日”,今年又调整为“文化与自然遗产日”。2017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根据文化部的整体安排部署,文化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各项宣传活动丰富多彩,效果凸显。
今年遗产日河南省非遗活动的主场活动设在省会郑州,由两大活动组成。一是“豫见传统之美--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成果展”。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历时2年,对700多个传统美术项目进行全面性的抢救、保护、记录,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展览展示就是这项工程的主要收获。展览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河南博物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馆、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共同承办。通过“塑”、“剪”、“烙”、“绣”、“拓”、“雕”、“传”等七个板块,将我省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呈现给大众。本次展览有几个亮点值得关注:一是展览精品众多,很多作品是在省内首次展出。展览的全部展品均是从近700项传统美术非遗项目中精挑细选,都是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品力作。二是充分考虑观众的感官感觉,强化了视觉冲击力设计。比如,分别以淮阳布老虎项目和浚县泥咕咕泥塑项目为依托,在展厅内外设置了老虎墙、老虎王、泥咕咕墙等景观,为观众设计出拍照留念的背景。三是设置了丰富的现场互动体验环节。在“遗产日”期间,集中举办传统美术现场展示,近20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和观众互动,并邀请观众动手体验。在周末时间还将安排传统美术教育课堂,请非遗传承人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捏泥玩、扎灯笼、做剪纸、塑面人等。展览还设置了传统美术作品及衍生品售卖区,让观众们把自己喜欢的传统美术作品带回家。展览于2017年6月9日至7月25日在河南省文化馆展出。
二是首届河南省传统技艺大赛暨优秀作品展。“首届河南省传统技艺大赛暨优秀作品展”(以下简称“传统技艺大赛暨优秀作品展”)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社会公众对非遗的关注,培育传统工艺传承的社会基础;积极探索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传统工艺真正走入现代生活。活动主题是“弘扬工匠精神振兴传统工艺”。活动于2017年6月8日至6月15日在郑州轻工业学院东风校区举行。活动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传统技艺大赛和优秀作品展。传统技艺大赛主要是剪纸、陶瓷类传统技艺,参加人员为这两个类别的传承人群。(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由各省辖市文化行政部门举办,在今年4月中旬开始,各省辖市通过初赛遴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在郑州举办的决赛)。优秀作品展参展为2016年度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学员的优秀毕业作品。包括木版年画、剪纸、陶瓷烧制、泥塑、雕刻等类别。
全省各地遗产日期间活动也丰富多彩。经统计,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开展了250多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许多保护单位、传承人也在举办各具特色的专题活动,通过现场展演、互动体验、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十八大以来河南非遗保护工作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营造了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如:郑州市在登封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登封窑免费体验制作陶器和开窑活动,并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宣传展示活动;开封市举办“锦心绣手古韵流彩——开封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联展”、“聚火凝珍岁月留香”——北宋官瓷联展”等;许昌市举办“名师出高徒”第四届钧瓷烧制技艺项目传承人授徒技艺大赛暨第二届传统工艺展演展示活动;南阳市举办河南省首届官德文化稀有剧种展演周活动;周口市举办“寻找最美非遗人”活动;洛阳、平顶山、商丘、濮阳、汝州等地组织当地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进军营等。同时,各类非遗图片展、现场体验、专场演出、公益讲座、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全省各地举办,充分展示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喜人局面和广大文化遗产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南非遗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一系列重要精神。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论述,近期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办转发了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这些论述和文件为当前非遗保护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与近些年颁布实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共同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和遵循。近年来,省文化厅在非遗保护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针对不同的非遗项目特点,陆续实施了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等保护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使河南保护工作形成了体系化和规范化。值“首次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之际,我们在全省集中进行宣传展示展演活动,就是宣传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确保非遗工作始终在正确的理念下稳步开展。
二是充分展示非遗传承人的优秀实践成果。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是保护传承人,保护传承实践和传承能力,使非遗这个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适应当代社会需求,融入当下百姓生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为了提升传承人群传承活力,文化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文化部、教育部自2015年开始,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委托有关高校、设计企业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教育培训。该计划从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入手,逐步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领域。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着眼于“强基础、拓眼界”,旨在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就业增收。该计划对于推动相关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我省的郑州轻工业学院自2016年被文化部和教育部确定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定点学校以来,已先后组织举办5期木板年画、剪纸、陶瓷、泥塑、雕刻5个类别的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班,培训非遗传承人群305名。为了展示培训成果,我们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期间在郑州轻工业学院举办的优秀作品展即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我们在郑州举办的《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成果展示》,也是对传承人传承能力、传承实践的一种展示。
三是充分体现非遗的活态性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下来了,是一个地域、一个族群内通过口传心授,或者不断反复等方式世代相传,持续下来的,他的根本的特点就是活态传承。比如,在郑州主会场的两个活动,我们都设置了丰富的互动环节,传承人和观众的互动,尤其是和孩子们的互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
四是全省联动。本次“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主场活动是主线一条,全省联动,形成上下一盘棋的活动格局。例如,河南省传统技艺大赛暨优秀作品展中的传统技艺大赛采取初赛和决赛两个比赛时段的方式,初赛由各省辖市文广新局组织本辖区内相关类别的传承人群参加,通过初赛,选出决赛选手,参加由文化厅在郑州轻工业学院举办的决赛,最终决出大赛的获奖选手。这样的全省联动活动,引起了全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吸引了全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积极关注和广泛响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热图推荐
国家旅游局:端午假日前两天出游人次高达6630万
6月新规:贩卖个人信息入罪 新媒体纳入互联网新闻
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2362元
环保部督查组两天检查734家企业 超600家存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