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一大早,雨后的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农田内,红彤彤的小辣椒缀满枝头,墨绿的“青纱帐”随风摆动,籽粒饱满的玉米棒子若隐若现,处处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片农田,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向农技人员了解产量预测,向农户询问田间管理。总书记叮嘱,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3年来,当地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仅满足吃饱、吃好的要求,还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沈家村65岁的农民沈合华,两个儿子均在浙江打工,老两口种了13亩地,但他们一点儿也不为种地发愁。
“小麦从种到收,全部实现机械化,以前最难的是浇地,现在机井打在了地头,电卡一插,浇地的活儿一个妇女就能干!”沈合华说,“这都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目前,尉氏县已新建高标准农田48.9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3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生产条件好了,我就可以在土地上做更多的事儿了。”沈合华说。
去年起,多年进行传统农业种植的沈合华,进行了“小麦—西瓜—辣椒—玉米”的间作套种,每亩地年收入可达4000元。
陪同记者采访的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尉氏县在确保主粮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作为发掘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在张市镇几处农田里,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农民普遍进行了小麦、西瓜、辣椒、玉米一年三熟或四熟间作套种模式和小杂果种植。
数据显示,目前,尉氏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81.6万亩,全县年均亩产值3000元以上的农田达35万亩。
在沈家村的一家粮食收购点,店主沈四介绍,今年自己与农户签订了优质小麦收购协议,由他提供小麦良种,并以每斤高出普通小麦0.1元的价格,收购优质小麦30多万斤,带动该村优质小麦种植400多亩,亩均增收100余元。
“这3年来俺村发生的变化,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沈家村村委会主任沈记云说,“现在,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大型农机遍地走,种地浇水不发愁,咱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
“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带领群众搞好农业生产,不仅俺们吃上好‘馍’,还要让更多人吃上沈家村的优质‘馍’!”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自豪地说。(本报记者 童浩麟 本报通讯员 孙俊旗)
热图推荐
国家旅游局:端午假日前两天出游人次高达6630万
6月新规:贩卖个人信息入罪 新媒体纳入互联网新闻
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2362元
环保部督查组两天检查734家企业 超600家存环境问题